近些年,戏剧翻译家胡开奇的译作和学术研究,为中国观众了解欧美当代戏剧经典打开了一扇窗,他翻译的《哥本哈根》《枕头人》《怀疑》等也在中国舞台上演。前不久,他翻译的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烟草花》在鼓楼西剧场上演,探讨工业文明下如何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谈到中国的戏剧创作,他认为,当我们谈论“后现代、后戏剧”之前,中国戏剧需要经历现代戏剧阶段,“中国戏剧需要重视严肃戏剧的创作,从而推动中国戏剧现代性的发展。”
聊到近期看的好戏,他透露,最近看了今年获普利策戏剧奖的《汗水》,这部剧作揭示了2008年宾夕法尼亚工业城镇蓝领工人们的生存境遇。胡开奇表示,这部戏被称为“特朗普时代的第一个戏剧地标”,因为它解释了曾提出为“被遗忘的人们”而战的特朗普,为何能够赢得美国大选。
戏剧翻译家,戏剧学博士,哥伦比亚戏剧学院访问学者。其主要著译作品包括:《戏剧集:一九八四/动物庄园》《萨拉·凯恩戏剧集》《迈克·弗雷恩戏剧集》《枕头人:英国当代名剧集》《怀疑:普里策奖剧作集》等,主要上演译作包括《哥本哈根》《求证》《枕头人》《怀疑》《烟草花》等。
1 被《烟草花》的哲思打动
新京报:古巴裔美国剧作家尼洛·克鲁斯有“诗人剧作家”之称,《烟草花》为何触动你?
胡开奇:《烟草花》一剧展示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工业文明的进程怎样无情地碾碎美国古巴移民的生活传统和自然生态,如何终结了他们世代传承弥足珍贵的文化历程和他们的梦想。南美裔的剧作家克鲁斯的戏剧语言充满诗意而生动清新,富于激情和想象力。比如“一辆单车梦想着成为男孩,一柄布伞梦想着成为细雨,一颗珍珠梦想着成为淑女,而一把椅子梦想着成为猩猩回到丛林。”当下人类社会极度的物化与异化,此剧对人类文明的返璞归真的哲理思考和文学精神使其在纽约尚未上演仅凭剧本朗读便获得普利策戏剧奖评委的一致赞赏。这也是我译介此剧的初衷。
新京报:《安娜·卡列尼娜》在剧中承担着重要作用,这本书和这个戏的契合点在哪?
胡开奇:当克鲁斯决定他剧中的“朗读人”将要朗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书时,《安娜在热带》整个故事的构思便清晰地出现了。这部名著不仅深刻影响了剧中人各自的生活和命运,它的朗读片断还推动了整个戏剧故事的进展。
2 有些翻译剧全是洋腔洋调
新京报:现在翻译东西方当代经典戏剧,已经成为中国戏剧舞台上非常重要的组成,搬演外国戏剧是否需要民族化和当下化的改编?
胡开奇:与外国剧团来华演出的外国戏剧不同,翻译戏剧是中国戏剧一个组成部分。一部外国戏剧文本经过戏剧翻译的文本转换、文化转换和二度创作的中国舞台呈现而抵达中国观众。比如王晓鹰导演的《哥本哈根》或鼓楼西的《烟草花》,舞台上没有金发碧眼,没有洋腔洋调,而其戏剧的现代精神和现代性则融入中国舞台,这就是中国的现代翻译戏剧。四月初曾在上海看了一部德国文本的翻译剧《丑人》,演员们在台上耸肩踱步,洋腔洋调地吟诵洋派台词。看这种翻译剧不如直接看德国剧团的德语演出,打中文字幕即可。
对外国戏剧的民族化和当下化的改编应该属于另一范畴。
3 严肃戏剧和娱乐戏剧可以并存
新京报:你所翻译的戏剧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强调思想深度的严肃戏剧。在今天的中国话剧舞台上有很多娱乐、减压的“白领喜剧”,你对这种通俗喜剧怎么看?
胡开奇:阿瑟·米勒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百老汇宣称,“舞台是展示思想、哲学和激情地讨论人类命运的场所。”这正是严肃戏剧的现代精神所在。中国许多娱乐和盈利的“白领喜剧”、悬疑剧等无疑满足了市场和大众对娱乐快餐商品的需求,这也无可厚非,就像西方的电视肥皂剧与某些纯盈利娱乐戏剧的存在与流行。尽管阿尔比(美国剧作家)曾激愤地抨击,“人们在百老汇看到的那些东西,根本就不是戏剧,只是一些批量生产的产品,它们只会使人沉醉或沉睡,无法叫人警醒和清醒。”但就中国乃至世界当下的戏剧发展而言,严肃戏剧和娱乐戏剧的并存是一种必需和必然的状态。
4 剧本翻译各有各的难处
新京报:你至今的翻译经历中,难度最大的戏剧家及作品是什么?
胡开奇:难度在于像弗雷恩的《哥本哈根》和《民主》,需要深入了解这两部剧中的人物背景和历史背景;凯恩的《渴求》中则交织着圣经祈祷书警言与艾略特的《荒原》诗句;《巴赫在莱比锡》的背景涉及德国宗教史及音乐史,还有美国戏剧家马梅特独特的戏剧语言的简洁与断句等。
5 用《怀疑》海报做微博头像
新京报:你的新浪博客头像用的是《怀疑》这部戏的海报,也曾说这是你最喜欢的译作。这部戏对你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胡开奇:我愿用《怀疑》作者尚利的这席话作答,“这是一个蜕败的时代,信仰坠落,伪善代之,尤其在意识形态已被冲破但尚未改变之时。这是众生前行中最危急紧要之处。这变化的开端就是怀疑。在此危机时刻,我愿摒弃谎言而找回我的人文精神。”
6 最近印象深的戏是《汗水》
新京报:最近在国外看的一部印象深刻的戏剧是哪部?
胡开奇:最近在曼哈顿东54街的五四剧场(Studio 54)看了今年普利策戏剧奖《汗水》(Sweat,2015)。这部剧作揭示了2008年宾夕法尼亚工业城镇蓝领工人们的生存境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及新世纪科技大潮的冲击下,美国工业城镇逐渐衰落,经济萧条,失业贫困;这些城镇的世世代代的蓝领工人们陷入了困境状态。《汗水》被称为“特朗普时代的第一个戏剧地标”,因为它解释了曾提出为“被遗忘的人们”而战的特朗普何以能赢得2016年的美国大选。
这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琳恩·诺特吉的第二部普利策奖剧作,第一部是《被毁灭者》(The Ruined,2009)。她的剧作兼具思想性和娱乐性,总以其同情和幽默关注着当代的热点问题,在美国剧坛独树一帜。
2025-01-10
2025-01-09
2025-01-08
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