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侯赛因·伊卜拉欣先生的第一印象是:这位埃及人的汉语说得真好!接触多次后才发现这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通”。曾在北京、东北、上海读过书的他笑称我是他“半个老乡”。1988年侯赛因·伊卜拉欣因求学第一次来中国,从此与中国结下了30年的不解之缘,也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在采访中他这样说,“改革开放40年来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外国的年轻人关注中国的发展,希望来中国学习和生活。在很多方面中国已不输西方国家。”以下就是这位埃及驻华文化教育科技参赞的“中国故事”。
人物介绍
侯赛因·伊卜拉欣(Hussein Ibrahim Morsy),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任埃及驻华文化教育科技参赞,曾任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教授,在爱资哈尔大学语言与翻译学院任教两年,教中文与翻译,曾任亚历山大法鲁斯私立大学语言与翻译学院任中文系主任,在埃及尼罗教育频道、尼罗高教频道和尼罗文化频道主持汉语节目。任埃及驻华文化教育科技参赞期间,参与翻译编辑了《中国和埃及的故事》等译作,目前正在进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作品,由钱林森和周宁主编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阿拉伯卷》的编译工作。2018年他创作的《“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中埃关系:回顾与展望》入选“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二期评审。
(以下内容整理自2018年5月专访录音)
关于求学,很感谢这30年我学会的东西
我从1988年开始来到中国读书,1998年到2001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读博士学位。我非常喜爱中国现当代文学,那时专门研究过中国通俗小说,还以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为例。等我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我已经写了有关中国文学的20多篇研究论文,包括张爱玲、王安忆、余华等中国作家。还有一些是写埃及和中国文学比较的论文,中国和埃及都发表过。2003年到2004年我到上海复旦大学读博士后。我的求学经历对我来说非常宝贵,这些经历对我当文化参赞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不但是埃及驻中国第二个文化参赞,也是第一个会讲中文的埃及外交官,所以我很感谢在这30年里我学会的东西。
关于中国,这里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
我做过汉语教师,当过大学中文系主任,也做过一些翻译工作,目前已经将20多本中文书翻译成阿拉伯语。如今我当参赞有四年了,原来我们说中国每一年有变化,现在我觉得中国每一天都有变化。原来有人看城市,看建筑,看住宅,但是我要强调的是,现在中国的发展不只是建筑方面的发展,而是人们的思想、文化在快速发展进步,有可能很多地方已经超过了欧洲和美国。
中国在教育方面也发展得特别快。原来我们的孩子去英国读工程、读医学。最近一年很多埃及人给我打电话,想把他们的孩子送到这(中国)来。以前北大、清华很有名,现在有很多中国的大学在世界也很有知名度。前不久,我有一个朋友从沙特阿拉伯给我打电话,他说他决定送女儿到浙江大学医学院读本科。可见在埃及人的心中,中国非常被认可。
另外,中国社会安定,中国人民特别尊重外国人,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让孩子们来中国读书,我们非常放心。
我过去参观过很多中国的大学,里面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国家的代表大使,你可以从他们的教育的水平知道中国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可以说,未来是中国的未来。
关于教育交流,我觉得是我做参赞最大的成就
如果在教育方面看的话,原来只有一两百个埃及学生在中国读书,在我当参赞的四年时间里,现在有1300个埃及学生在中国读本科、硕士、博士,还有博士后的。有的是两个国家教育交流的项目,有的是中国留学基金会给我们的学生,有的是中国大学直接给埃及大学发放的奖学金名额,有的是孔子学院······
我觉得我做参赞最大的成就是,每一年能让一千个中国学生去埃及学习阿拉伯语。这个是原来没有,最近几年才有的。
关于写作,我用作品向埃及人介绍“一带一路”
我真的很荣幸这一次申请来参加“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因为从我在1988年开始学汉语,到现在快有30多年了,看到了中国有很多不同的变化,也见证了埃及和中国关系发展的状况。所以我希望在这本书中,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来展现埃及和中国关系的发展,这是第一个部分。第二个部分,埃及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一个主要的国家,所以我在书中谈到了埃及和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另外,现在埃及和中国在有一些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个战略合作关系,对它要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看法。
我用我的作品向埃及人介绍“一带一路”,因为“一带一路”很重要一部分是人与人的交流,应该给埃及老百姓介绍一下“一带一路”倡议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怎么样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年轻人,埃及现在年轻人占的比例也不少,应该告诉他们“一带一路”带来了什么样的项目,什么样的工作机会,什么样的文化交流。另外,我发现埃及和中国在文化方面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我们应该把这些地方显示出来。
关于“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用他们的眼睛来“说”中国
我觉得“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非常好,因为现在有很多外国友人想表达对中国的看法:他们在中国读过书、生活过,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更希望用他们的眼睛来“说”中国,就是把他们看到的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现状、中国的变化、中国的发展,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向读者说出来。这个“计划”为中国文化传播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很早之前我说过,中文翻译成阿拉伯语要找阿拉伯人翻译,因为他知道什么写适合阿拉伯人“口味”;另一方面一些外国人在当地有他们的读者,他知道什么写适合读者“口味”。
让外国人来写作中国,肯定有不同的角度,可以发现很多新的意见,新的看法,这对中国的发展非常有利。
(本文系侯赛因·伊卜拉欣先生授权中国文化译研网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024-11-13
2024-11-12
2024-11-11
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