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部亘:中国老庄哲学是我生活中的“引路人”

来源:国际出版周报

作者:许惟一 窦元娜

2019-01-10

阿部配图.jpg

阿部亘

日本汉学家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特聘研究员

阿部亘出生于日本横滨,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东洋哲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他曾执教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理工学部、北京语言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现任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特聘研究员。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明代思想、日本江户儒学。

他与中国有着极深的缘分。祖父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父亲的名字取自苏东坡的诗句,阿部亘在高中时受 《庄子》 生之自由的哲学的启发,开始慢慢走上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

在接受专访时,阿部亘将他与中国的故事娓娓道来,也针对进一步发展中国图书、 中国文化“走出去” 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记者: 您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哪些独特的故事可以分享?

阿部亘:我的祖父是一位数学老师,但他对中国文化中“无”的思想及印度文化中“空”的思想有着极为强烈的兴趣。

不仅是我的祖父,对于所有日本的传统知识分子而言,了解中国文化都是基本素养。我父亲的名字便是取自苏东坡的诗句。我出生时,祖父已去世,但祖父书架上的《老子》和《庄子》 等中国古典著作被完好地保留下来。

在我长大后,如同许多日本人都会经历的那样,我高中时期的生活一片灰暗。我深陷于备考大战的压力之中,脑海里时常浮现出对生之意义的疑惑和对死亡的恐惧。那时,将所有的意义和价值相对化、主张生之自由的 《庄子》的哲学,成为了我努力生活下去的“引路人”。

这份体验让我遇见哲学,也成为连结我与中国的缘分纽带。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如何将研究汉语语言文化这一工作转变为终身奋斗的个人事业?

阿部亘:因为高中时代的经历,我对中国的士大夫文化抱有感恩之心,也更有研究兴趣。当然,无论是当今的中国还是日本,士大夫这个群体已不存在。并且,即使从过去的文化传统中学习到什么,其意义也应该与以前截然不同。

尽管如此,我认为我们仍然要继承传统中的精华部分。之所以这样说也是因为,我并不觉得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潮一定会带给所有人幸福。相反,正如《庄子》之于我一样,过去的哲学会时常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较之最新的流行思潮更为打动人心, 成为支撑我们生活下去的精神食粮。

另外,到中国工作后,我结识了许多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都非常真挚地对待过去的文化传统,这也极大地激励着我。在我成家之后,慢慢地将自身生活完全融入到中国文化氛围中,我开始真切地关注身边中国友人的精神风貌。

最近,我撰写的关于当代昆曲文化的论文,以及对现代文学的研究侧重,皆出于此。我认为,真正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切身体味中国文化,对今后中日交流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记者:您认为如今的中日文化交流有哪些不足,对此您有何意见或建议?

阿部亘:统计结果表明,中国高速发展的这几十年,也正是日本人对中国文化渐渐失去兴趣的时期。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日双方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政治经济的交往上,对于自身文化源流的朴素憧憬和敬意却在急剧减退。

过去有随手翻阅汉文典籍习惯的日本知识分子全然变成少数派,最后就剩下像我这样做专门研究的学者还在坚持,这种情况十分令人堪忧。在完成翻译和研究的同时,我时常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在中国古典文化方面的素养。我认为当下急需保护传统,并使其与浮躁的社会潮流相对抗。


阿部亘2_副本.jpg

阿部亘受邀参加2018中外文学翻译合作研修班

记者:就您个人的研究工作而言,您认为目前工作的难点是什么?

阿部亘:在日本,大学的研究环境每况愈下。据统计,日本论文的写作数量与被引用数量在大幅减少。这对人文科学的影响尤为强烈,很多研究者没有稳定的研究据点。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因为一直有一定的中文学习者,才得以勉强支撑。有志于研究中国的日本学者数量在减少,一些有中国学传统的研究室几乎被中国留学生占满。

这其中,少子高龄化等无法迅速解决的社会人口问题是重要原因之一,人文科学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发掘也是一大因素。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本应以长期且广阔的思路来衡量。然而,在当前不甚明朗的形势下,我们不得不考虑明确指出:做中国文化研究可以在短期内获得明显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阐明研究中国文化是有实用性的。


记者:在国际上推广中国图书,您认为当下这方面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对于此问题的解决您有何建议?

阿部亘:我觉得在推广中国图书时,需要考虑如何获得受众。翻译、出版是值得仔细研究的问题,但是如何获得读者更是重中之重。

在日本,与其他海外文学相比,中国文学作品的销售量并不是最多的,还是欧美文学比较强势。不过,日本有阅读海外文学的传统,只要中国文学作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持续不断地进行推广,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我认为海外文学要想获得读者应该具备两点:一是具有普遍的文学价值;二是具有某个国家或地域特色。

就前者而言,日本的海外文学爱好者数量十分可观。在广受这些爱好者信赖的评论家——丰崎由美的介绍下, 阎连科 《愉乐》(《受活》 日文版)等作品备受瞩目。具有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一定会吸引大量读者。就后者而言,毕竟中日交往历史悠久, 如果中国文学作品的内容过于肤浅,日本读者会认为这些“早就知道了” ,并无新意。所以,虽然文学作品要慎防为吸引眼球而追求新奇,但是,好的作品仍应该有深度、 够敏锐,有新的切入点。


记者:您认为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的关键是什么?中国文化的推广对日本有何重要意义?

阿部亘:中国不仅注重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把文化作为重大的外交课题, 对此我表示由衷的敬意。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深入的市场调查是成功的关键。若只是大量输出信息,在数量上取胜,其实并不能将中国文化真正推广出去。能在多大程度上仔细咀嚼异国的文化状况、虚心倾听外国读者的声音,能以多大的耐心进行对话,决定着文化“走出去” 的成败。

希望中国文化能为日趋闭塞的日本文化吹进一股新风。


本系列文章由中国文化译研网与国际出版周报共同策划,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罗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