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约万诺维奇
贝尔格莱德大学语言学院东方语言系中文专业 讲师
从自创“中式塞尔维亚语”到深入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再到教授汉语并翻译中文作品。一路走来20多年的时间,中文对于安娜·约万诺维奇的意义早已不是一份工作或者一项事业,而是视若生命的存在。
记者:何种机缘促使您开始关注并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安娜:说到我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起源,必须得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是她和她的小说让我开始对中国产生好奇。我在20 世纪90年代初读了她的小说《大地三部曲》《异邦客》《东风·西风》等,她笔下对中国丰富细致的描述打动了我,让我有冲动想寻找更多关于中国的信息。当时互联网还没有兴起,查阅、收集资料并非易事,只能通过阅读图书完成。而且那时我住在一个小镇上,去首都的大图书馆也并不方便。小镇上的图书馆里,只有少数几本介绍中国和中文的书。幸运的是,在这些书中我发现了一本介绍中文书写系统的百科全书,这让我对中文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虽然当时我还是没有接触到“真正”的汉字,但我根据那本介绍中文书写系统的百科全书发明了我自己的“汉字系统”——我将塞尔维亚文字根据书中的说明变成看起来像中文的形状,并用这些“自造字”写我的母语。高中毕业后,我进入贝尔格莱德大学语言学院的东方研究系,主修中文和中国文学,有了接触大量中文图书和其他汉语资源的条件,我开始深入了解汉语、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
记者:您花费很长时间学习和研究中文和中国文化,那么您是何时立志将其作为一项事业的?其中有什么样的故事?
安娜:正如我所说,我对中国的兴趣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我才十几岁。但我在那时已经确立了目标:自己未来要从事与中文和中国文化有关的工作,直至今日这个想法依然坚定。对我来说,中文和中国文化不仅仅是我的事业,更是我的生命。当然,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热爱具象到我的日常中确实是我的工作,教授中文、翻译中文作品等,这些都是我的日常工作。但对我来说,这样的工作对我来说不是机械性的劳动或者是仅仅为了赚取报酬,而是让我感到快乐和愉悦的事情。
我在大学时代就很想从事教授中文的工作并做中文及中国文化的相关研究,为此我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中文能力。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汉语言博士学位后,我回到塞尔维亚,终于得偿所愿,于2010年开始在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任教。同一年,我还开始在贝尔格莱德大学的语言学院东方研究系教授中文。我很庆幸,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终于“开出了花朵”,而未来,我也会坚定地走自己的“中文之路”。
记者:您在翻译和写作的过程中,如何客观地向读者展示近年来中国真实的情况、变化与发展?
安娜:事实上,因为我的研究领域是汉语言文字学,所以我还没有机会研究和写作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内容。我目前关注并研究的重点主要是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对中国世界观创作的影响,以及中国世界观在汉语言中的表现方式。非要说与现代中国真实情况和变化挂钩的工作内容,那就是翻译莫言的作品。我先后翻译了莫言的《蛙》《檀香刑》《会唱歌的墙》三部作品,此外我翻译较多的仍是中国近现代作家的作品,例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鲁迅的《奔月》,季羡林的《八十抒怀》等。这些作品在塞尔维亚都很受欢迎,尤其是《蛙》。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客观还原的目的,我除了翻译原文,给一些需要向塞尔维亚读者解释的中国历史和文化概念添加脚注外,我不会做任何特殊干预和解读。
记者:就您目前的研究而言,您认为还存在哪些困难与挑战?
安娜:在我看来,现如今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比90年代初的时候要容易得多。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类中文资料,图书、文章、字典、论文等;还有各种中文节目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到,包括电视剧、电影、综艺等。这些都可以帮助他们更直观地认识和感知中文,同时提高中文写作水平以及中文口语和听力。学生们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认识中国朋友,与他们用中文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提高中文沟通能力。
不过,目前的中文学习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现在很多人都想学习中文,所以市场对中文教材和学习资料的需求明显增加,如何开发能够满足大多数人口味和需求的中文教材是我们亟需考虑和增加关注度的。当然,我认为这既不是困难,也不是挑战,而是机会——这是促进和激励当地中文专家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中文专家合作的机会。对所有人来说,这种合作和探索无疑都是有益的。
记者: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从译者的角度来看,您认为中国作品在海外翻译及出版工作中面临哪些困难?
安娜:据我所知,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外国出版社有兴趣出版有关中国的图书,因为这些国家的人们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的情况。这些图书包括文学和非虚构作品。在我看来,这些书不应是由非中文间接翻译成本国语言,而是应该直接由中文翻译成本国语言出版。对塞尔维亚尤其如此,塞尔维亚有相当多的优秀汉学家和中文研究学者,他们可以轻松地完成从中文直接翻译成塞尔维亚语的工作。
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由于目前塞尔维亚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现有的中文人才往往身兼数职,无法能专注于中文图书的翻译。至少在目前,中文图书翻译仍然不能成为一个人的全职事业。不过,我认为虽然翻译中文耗费的时间比翻译任何一种印欧语言耗费的时间都要长,但为了翻译的真实性和质量,延长交稿时间是一个很小的代价。
记者:您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给中国和塞尔维亚的交流带来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安娜:塞尔维亚是中国在巴尔干地区最亲密的伙伴之一。“一带一路”倡议为塞尔维亚带来了许多项目,加深了中塞两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希望未来这种合作会有更多。
至于挑战,我想中国和塞尔维亚当地合作伙伴之间的工作方式和习惯同步是其中之一。不过这点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任何合作中都是正常存在的。对此我们应该做的是将两国之间的合作视作相互学习的机会,继而互惠互利。
本系列文章由中国文化译研网与国际出版周报共同策划,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024-11-13
2024-11-12
2024-11-11
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