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永相传,著名汉学家马克林讲汉学的品格与传承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

2023-06-10

2023年6月7日下午,“薪火永相传——大师说汉学”暨“世界汉学讲坛”第四讲成功举办。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马克林(Colin Mackerras)带来“汉学的起源及影响”(The Origin, Meaning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Term Sinology)讲坛,13位“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参与交流。讲坛由青岛世界汉学中心责任专家孙建华担任学术主持。


3112f83e508e53b65b0cba1afcd43447.jpg


—— 汉学之源 ——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开篇明义:长期以来,中国以其悠长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思想文化和独特的发展道路吸引世界各国学者的目光。他从汉学的定义出发,分析“Sinology”的具体内涵,梳理了汉学概念,厘清汉学的所涉范围。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通过引用宋汉理(Harriet Zurndorfer)《中国学与汉学的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Studies and Sinology, 1995)中的话语来强调,汉学来自古老的中国文明,中国学者从自己的传统中审视中国文化。欧洲的汉学传统,例如法国,强调古典的中国,而美国汉学把经济学、人口学等融入汉学研究之中。对此,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认为,不论是古典的中国还是现代的中国都是重要的,都是汉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谈到汉学的起源,早在丝绸之路时期,不同文化之间就开始相互融合。在长期的交流中,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产生重要的历史作用。汉学的主要研究始于17世纪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中国学者帮助耶稣会士将中国经典翻译成拉丁语,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友好合作。利玛窦(Matteo Ricci)评价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友好民族。耶稣会士非常强调教育,钦佩中国对教育和学习的重视。例如,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虽未亲临中国,但他十分热爱钦佩中国,对中国的学者有很高的评价。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还展示了两幅画,第一幅是耶稣会士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所画的乾隆皇帝,可看出他的绘画风格受到意大利绘画和中国绘画的双重影响。第二幅是孔子画像,可看到孔子画像后有很多书籍,因为当时耶稣会士将儒家经典翻译成拉丁文或其他语言。也可看出孔子画像的面相有点欧洲化,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还介绍了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的观点,杜赫德于1735年在巴黎出版著作《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 historiq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 1735),该书为西方世界首部系统描绘中国历史、地理、自然状况、行政区划等信息的著作,是一部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此书的资料主要来源于16世纪以来远渡中国的传教士,可以说是19世纪之前欧洲国家中国印象的汇总。这本书是杜赫德重要的汉学著作,对启蒙思想家有重要影响。之后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谈到了伏尔泰(François-Marie Arouet Voltaire),伏尔泰是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其受到耶稣会影响,认为中国的思想十分有价值,十分钦佩中国文化,出版了重要的汉学著作,例如,他改编创作的《中国孤儿》(L’ophélin de la Chine, 1775)。他的《民族风俗与精神论文集》(Essai sur les mœurs et l’esprit des nations, 1756)于1756年出版,其中用很长的章节来描述中国。此外,他1764年首次出版的《哲学词典》(Philosophical dictionary, 1764),对中国也有很长篇幅的记载。


最后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谈到了二战后汉学性质的一些变化,汉学研究开始强调经济学、人类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等,“Sinology”这一词被使用得少一些,更习惯被称为“China Studies”。而全球史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不仅仅是国家研究,更强调相互联系,通常是跨学科或多学科的,如探寻经济学、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相互关联性。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提到,另一个重点是直到最近,大多数学术研究都倾向于关注西方和它的现代化变化,并采用欧洲中心的假设,即强调西方的主导地位,而全球史研究试图挑战这些假设。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意味着更加重视其他地方和文明。全球史研究突出中国,不是因为它的国家重要性,而是因为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


—— 汉学的影响 ——


在谈及汉学的影响之时,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从李约瑟(Joseph Needham)和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的著作和思想观念出发。首先,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介绍了李约瑟的作品《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他提到这部著作探讨了科学革命创造现代世界,为什么中国在中世纪远远领先于欧洲,却没有产生发生在欧洲的科学革命。为什么“可普遍验证”的科学能获得普遍的理性认同,却没有在中国或亚洲其他地区发展,而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发展?商人和知识分子阶层之间的合作被阻隔,这无疑是抑制当时现代科学在中国崛起的一个因素。随后,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谈到彭慕兰的《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The Great Divergence, 2001),彭慕兰以中国的资料为主要的论据,研究之时注重关注欧洲以外的因素,特别是中国的因素,他注意到1800年以前经济的变化发展不仅仅是欧洲的问题,欧洲和中国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至关重要,中国实际上也有助于欧洲经济的崛起。马克林认为,李约瑟和彭慕兰的研究很有汉学意义和学术价值,对汉学研究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


最后,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提到,最近二十年的汉学研究,总的来说,对当代社会的研究比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要积极得多,但不如预期或现实所表明的那样积极。其中,对经济的研究总体上十分丰富,而对政治的看法则非常复杂,更多地关注性别和种族问题。


—— 互动总结 ——


互动环节,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就汉学与中国学的区别等问题做出详尽解答。他指出:一方面,现在我们普遍将“汉学”视为“Sinology”的中文译文。学术界对“Sinology”这一词汇的内涵认识大体一致,即“Sinology”指的是西方学术对中国语言、文明、历史的研究。而“中国学”一词可以看作“Chinese Studies”的中文译文。“中国学”的范围比“Sinology”更为广泛,除了传统文字、文本的研究,中国学也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凡是与中国有关的课题,都可以是中国学的范围。


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授做了本次讲坛的总结,指出因为在国际上中国很重要,所以汉学很有意义与价值。作为汉学家,要用开放的心态学习、欣赏他国文化。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还提到,人类的未来不在于分裂,而在于合作和相互理解,像李约瑟、彭慕兰以及今日听讲座的13位“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都践行了这一理念。最后马克林(Colin Mackerras)教授衷心祝愿13位“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在汉学道路上前程似锦。


责任编辑:黄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