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城(Igor Radev),北马其顿共和国知名青年汉学家、译者、第十五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新汉学计划”学者,现为北马其顿科学与艺术学院汉学知识中心教席学者。2010 年于华中师范大学获语言学硕士学位。经“新汉学计划”资助来华攻读博士学位,2018 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汉语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从1998年起,冯海城坚持将优秀的汉语作品译成马其顿语,并持续进行汉学研究,积极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工作。冯海城的译著涵盖诸子百家、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其中不乏艰深的文本,比如《老子》《尚书》等。
2012年,冯海城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古典文献译本——马其顿语版《老子道德经》面世,并荣获当年“格里戈尔·普利切夫奖(Grigor Prlicev)”文学翻译最佳奖。在研究及翻译中国古典文献的过程中,冯海城发现,自己之所以走上翻译家的道路,是因为最开始对中国的哲学作品感兴趣。“但后来慢慢发现,我更热爱翻译诗歌、研究诗艺。”他说。
“如果人们想进入中国文化,首先就要读诗歌。”在冯海城眼中,“中国诗歌能够给读者提供极大的审美乐趣。”他的翻译工作也专注于中国古典诗词,出版了马其顿语译本的《古代中国诗歌选》《李清照词全集》《苏轼诗词选》等。
“20世纪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诗意风格,就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现在,冯海城以自己的方式推动着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传播,促进当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作为一名沟通北马其顿和中国文化时空的译介使者,冯海城的中文求学经历与他对文字和语言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热情密不可分,“对我来说,每一种语言、每一种文化,都可以当作眼睛。去研究更多文化,去学更多语言,就仿佛多了一双眼睛,这样才看得到既复杂又美丽的多维世界。”冯海城说。
而“新汉学计划”博士项目的助力正是将他更为顺利地带入了中国语言和文化探索之旅,冯海城于2014年至201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王宁老师,研究文字学,将“从研究汉字的构型和历史的比较角度,建立一个普遍文字分类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传统方法论和王宁教授对古典中国小学、训诂学的研究成果,为我提供了新的知识与源泉,也让我接受更多样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从而有助于克服自身的文化局限性。”冯海城说。在此期间,他也完成了第一部重要译著《老子道德经》,荣获2012 年“Grigor Prlicev”文学翻译最佳奖。并首次将《诗经》译为塞尔维亚文,在东南欧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冯海城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融,同时也为将来热爱汉学的西方年轻人,打开通向中国文化的大门。” 2014年至2016年间,他曾参与把六本马其顿文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让中国读者也有机会读到马其顿文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回顾过往,冯海城表示,“‘新汉学计划’项目,不仅仅在教育方面为我提供了很多研究、交流的机会,这个计划对我的翻译事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他也对“新汉学计划”设立的专门的翻译人才培养项目充满期望,谈及未来,他表示“通过北马其顿科学与艺术学院的汉学知识中心,建立一些跟汉学有关的课程,这个是目前的目标。”
“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项目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设立,联合中国顶尖高校和优秀学者,致力于为海外研究中国的青年学者提供博士阶段在华研修的机会和支持,包括中外合作培养博士项目和来华攻读博士学位项目。
十年来,“新汉学计划”先后为90多个国家近千名海外优秀学子提供来华攻读博士学位或开展学术研修的机会。在多导师、跨学科、跨院系的培养模式下,“新汉学计划”培养的青年人才逐渐成长,有着强大文化使命感和思想穿透力的青年学者们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成为世界汉学和中国研究领域的新生力量,也逐渐成为领军人物。
2024-2025年度“新汉学计划”博士生招生报名将于北京时间2月28日23:59截止,热烈欢迎符合条件的各国青年学者申报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报名网址:http://www.chinese.cn/page/#/pcpage/csp。
2024-12-24
2024-12-23
2024-12-20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