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媒“复活”丝绸之路遗珍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李婷

2018-02-28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俄藏龟兹艺术品》让流失海外的重量级文物以出版的形式“回归”。

  上海新近已出版或即将推出一大批丝绸之路重量级文献。记者获悉,不少沪上出版单位还主动与海外机构对接,收集散落世界各地的丝绸之路文献,让它们以出版的形式“回归”,更好地服务学术研究。

  说到古代丝绸之路,位于中国河西走廊的敦煌是一个绕不过的名字。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在这里发现了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邮驿机构的遗址———悬泉置遗址。这个曾在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珍稀文物,其中的数万枚简牍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乌孙、康居、车师、楼兰、于阗等多个西域古国,涵盖政治、法律、经济、交通、历史、地理、医学等诸多方面,是研究丝绸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记者获悉,这些原本深藏库房秘不示人的汉代简牍,将以出版的形式公之于众。中西书局承担的 《悬泉汉简 (壹—捌)》 出版工程,将收录1990年至1992年间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的2万余枚简牍。作为“2011—2020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该丛书共计八卷,第一卷将于今年5月份推出。

  除了简牍,敦煌的纸本文献也是丝绸之路研究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料,其中的藏文文献被看做吐蕃历史文化研究最权威的文本。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留存下来的敦煌藏文文献约有7092件 (卷),而甘肃各处藏有近6700件 (卷)。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 《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 大型图录将甘肃所藏的敦煌藏文文献全部收录其中,由敦煌研究院组织藏学专家编纂,分为敦煌研究院卷、敦煌市博物馆卷、甘肃省博物馆卷、兰州散藏卷、甘肃省图书馆卷等出版。据透露,这是国内首次全彩出版敦煌文献,整套丛书总计约30册,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预计两年内出齐。从新近面世的第一册可以看到,为了便于学者使用,书中的每张图版均用汉、藏双语编写说明,同时在每卷后附《叙录》,对图版的原始尺寸以及相关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不少重量级文献、文物流失海外,给学术研究留下了遗憾。为此,沪上出版社积极与海外机构联系,让这些资料以出版的形式“回归”。以新疆龟兹石窟为例,这是丝绸之路中国段西端最重要的石窟群,在20世纪初历经德国、俄国探险队劫掠,仅存洞窟建筑和残破的壁画,小型雕塑、木板画、工艺品、钱币、印章等可移动文物皆已散失海外。记者获悉,上海古籍出版社已与俄方展开合作,将于年内推出《俄藏龟兹艺术品》。作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该书将收录275件文物图版以及300件壁画临摹图、龟兹石窟老照片,无疑是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补充。

  此外,《异宝西来:考古发现的丝绸之路舶来品研究》《丝绸之路视域中的洛阳石刻》《碎叶》《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等披露的史料,也具有无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这些最新面世的重量级沪版图书,也彰显了上海全力打造学术出版、品质出版高地的决心和实力。


责任编辑:霍娟